LRU Cache 及变种
偶然在学习LRU Cache的时候,发现他原来有挺多亲戚,好奇驱动下,就一并学习,记录下来做总结。
LRU
- 其核心思想是:假设刚visit的item, 很有可能在未来被revisit
- 丢弃最近最少访问的items
- 通常用双链表实现
- 缺点:忽略了 frequency, 不适合大规模扫描等情况
- LRU 有一系列变种,比如LRU2, 2Q, LIRS等。
LRU-K算法
- 算法思想: LRU-K中的K代表最近使用的次数,因此LRU可以认为是LRU-1。LRU-K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LRU算法“缓存污染”的问题,其核心思想是将“最近使用过1次”的判断标准扩展为“最近使用过K次”。
- 工作原理相比LRU,LRU-K需要多维护一个队列,用于记录所有缓存数据被访问的历史。只有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K次的时候,才将数据放入缓存。当需要淘汰数据时,LRU-K会淘汰第K次访问时间距当前时间最大的数据。
详细实现如下
(1). 数据第一次被访问,加入到访问历史列表;
(2). 如果数据在访问历史列表里后没有达到K次访问,则按照一定规则(FIFO,LRU)淘汰;
(3). 当访问历史队列中的数据访问次数达到K次后,将数据索引从历史队列删除,将数据移到缓存队列中,并缓存此数据,缓存队列重新按照时间排序;
(4). 缓存数据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后,重新排序;
(5). 需要淘汰数据时,淘汰缓存队列中排在末尾的数据,即:淘汰“倒数第K次访问离现在最久”的数据。
LRU-K具有LRU的优点,同时能够避免LRU的缺点,实际应用中LRU-2是综合各种因素后最优的选择,LRU-3或者更大的K值命中率会高,但适应性差,需要大量的数据访问才能将历史访问记录清除掉。
Two queues(2Q)
- 算法思想该算法类似于LRU-2,
- 不同点在于2Q 将 LRU-2 算法中的访问历史队列(注意这不是缓存数据的)改为一个FIFO缓存队列,即:2Q算法有两个缓存队列,一个是FIFO队列,一个是LRU队列。
工作原理当数据第一次访问时,2Q算法将数据缓存在FIFO队列里面,当数据第二次被访问时,则将数据从FIFO队列移到LRU队列里面,两个队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淘汰数据。详细实现如下
(1). 新访问的数据插入到FIFO队列;
(2).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一直没有被再次访问,则最终按照FIFO规则淘汰;
(3).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被再次访问,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
(4). 如果数据在LRU队列再次被访问,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;
(5). LRU队列淘汰末尾的数据。
ARC(Adaptive Replacement Cache)
是一种适应性Cache算法, 它结合了LRU与LFU。
- 整个 Cache 分成两部分,起始 LRU 和 LFU 各占一半,后续会动态适应调整 partion 位置(记为p)
- 除此,LRU 和 LFU 各自有一个 ghost list(因此,一共4个list)
- 每次,被淘汰的 item 放到对应的 ghost list中(ghost list只存key), 例如:如果被 evicted 的 item 来自LRU的部分, 则该 item 对应的key会被放入 LRU 对应的 ghost list
- 第一次 cache miss, 则会放入LRU
- 如果 cache hit, 如果 LFU 中没有,则放入 LFU
- 如果 cache miss, 但在 ghost list 中命中,这说明对应的 cache 如果再大一丁点儿就好了: 如果存在于 LRU ghost list, 则 p=p+1;否则存在于LFU ghost list, p=p-1.
- 也就是说,利用这种适应机制,当系统趋向于访问最近的内容,会更多地命中LRU ghost list,这样会增大 LRU 的空间; 当系统趋向于访问最频繁的内容,会更多地命中 LFU ghost list,这样会增加LFU的空间.
LFU(Least-frequently used)
- 其核心思想是:假设visit次数越多的item,很有可能在未来被revisit
- 适应大规模扫描
- 对热点友好
- 缺点:忽略了recency, 可能会积累不再使用的数据 redis4.0开始支持了LFU,例如 volatile-lfu, allkeys-lfu 配置选项
Link 我是通过这份 golang-lru 的代码完整的学习,干净的代码读起来也欣然。